六、两岸物流业加速整合应对竞争
(一)两岸物流业者生存压力大
UPS(联合包裹)、Fedex(联邦快递)、DHL(敦豪环球速递)……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国际物流巨头的影子。随着中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不少国际物流公司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让两岸物流业者感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陆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但大多数企业对物流认知不够,认为物流产业只是仓储和运输的结合体,只要有车辆和仓库便挂起物流业的招牌,而不知道物流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不同业态间物流管理作业的差异。如此一窝蜂的投入,往往造成无序的价格竞争,导致物流服务质量降低。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也即将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这足以使中国成为一个物流大国。再过几年,一个庞大的物流市场必将在中国形成。大陆物流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吸引越来越多台湾业者前来投资的同时,也吸引着DHL等国际物流巨头纷纷登陆中国,这让两岸物流业者感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二)分工协作是应对之道
由于大陆物流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而台湾物流又存在产业基盘小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物流巨头面前,两岸物流企业都显得“渺小”,惟有通过整合,科学合理的分工和协作,才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有效途径。
内地物流发展的形势很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再次下降,由2005年全年的18.6%下降至18.4%,不断接近美、日等国家的水平。目前,大陆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台湾在这方面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两岸物流业合作空间巨大。
海峡两岸的物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地域相连,同祖同根,同文同源,经济互补性强。大陆物流市场的庞大空间特别是进出口物流需求孕育着巨大的商机,而台湾有极具效率的国际口岸和非常成功的运作模式,这些都是合作发展物流业的重要基础。
(三)可按两种模式开展合作
两岸物流产业的合作模式可以分两类进行,在大陆市场实行“内销货主企业+大陆运输业+台湾物流企业”的模式,在国际市场实行“在大陆设厂之外销厂商+大陆货代业者+台湾国际物流业者”的模式。
两岸物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只要两岸企业携手合作,共同竞逐海内外市场,就能产生“1+1>2”的成效。对此,广东TCL与台湾SAMPO、四川长虹与台湾TECO的合作已经印证这一点。
七、外资物流竞争动态
(一)外资物流大鳄涉足中国空运市场
就在聚焦外资物流巨头涉嫌垄断国内物流业的时刻,国内货物空运市场又被外资大鳄所突破。
物流大鳄敦豪(DHL)宣布正式启动其中国国内货物空运业务,成为首个获得中国航空运输协会(CATA)国内货物空运业务执照的国际货运商。敦豪目前已获准在中国北京、上海等17个城市开展货物空运业务,并计划在未来的五年,拥有共30个获权经营的分公司,覆盖全国70个城市。
由于看好中国空运及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敦豪对涉足中国国内空运市场充满信心。中国国内货物空运业务为敦豪提供全新的机会,敦豪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一站式服务,并向西部扩展,深入中国的二三线城市。
敦豪全球货运物流将与中国国内的主要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中国货运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和上海航空公司联手合作,发展敦豪的中国国内空运服务,将利用航班班机的腹舱或全货机,运送货物。
(二)目前竞争最激烈的是国际货邮及快递业
由于2005年底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开放,近几年外资大举进入中国物流业。
目前外资竞争最激烈的是国际货邮及快递业。如美国FedEx,目前在中国的服务网络已覆盖220多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4年至5年内再新增100多个城市;美国UPS已拿到直飞北京、上海的6个航班,并在深圳、青岛、厦门等20多个城市设立代表处;荷兰TNT的服务已覆盖我国200多个城市,网点超过2000个,使中国市场成为欧洲以外的最大市场;德国DHL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50家分公司。
同时,日本三井与宝钢、鞍钢、武钢合作,初步完成全中国范围内的钢材加工配送网络。另外,外资对汽车物流、能源物流、港口物流投入也很大,港口物流与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领域。而以普洛斯为代表的新型物流地产业,也已基本完成中国东部、中部的布局,推动中国物流园区建设的进程。
八、物流商用车行业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商用车行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与此同时,用户对物流商用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握机遇,生产出符合现代物流需求和标准的物流商用车,已经成为众多商用车生产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物流行业采购分析
我国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物流企业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物流商用车约120辆,单个企业拥有物流商用车超过500辆的企业仅42家,占企业数的1.6%。
我国物流企业的专业程度较差。有87.3%提供的运输服务在三种以上。但在提供港口和集装箱运输、危险品运输和大件运输的物流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9.6%。这说明这三个细分的运输业务已经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对运输装备的需求特点也较明确。
加强物流行业的货运安全防范控制意识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用户反映车桥出现故障的概率最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超载。为避免因车桥故障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需要商用车厂家和广大物流行业用户共同提高对货运安全的防范控制意识,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物流商用车的维护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我国物流企业大都建有自营的修理厂(站),负责维修企业内部的全部车辆,部分修理厂还涉及对外经营。绝大部分个体司机都是在车辆出现问题后才想到要去维修,一般是找熟人或就近解决。
现行法规对城市物流用车定义不明,制约相关物流服务开展。众多从事快递、城市配送的物流企业共同反映一个问题:要从交通管理上区分“客货混装”与“城市物流”之间的差异,呼吁厂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为物流行业提供一种能够在任何时间在城市里通行的物流专用车辆。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在轻(微)型客车的基础上进行合法改装(如拆除后座以增大载货空间),但车辆的使用效率仍然较低。
供求沟通不畅,用户投诉无门。因为物流企业用户规模普遍较小,与商用车厂商比起来差距悬殊,所以单凭单个企业的呼声并不足以影响厂家。加之物流企业自身车辆管理上的问题,所以大部分用户在车辆出现问题后都只能自行解决。物流行业用户与厂商的沟通渠道严重受阻,更遑论与厂商共同讨论物流行业的需求和车辆的产品设计问题。这种供需双方两头不见的状况既不利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对商用车厂商是一种沉重的隐性损失。
(二)中金亿分析
商用车发展的阶段越高,用户对其发展方向的影响就越大。在商用车的发展方向上,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物流商用车用户。物流商用车的发展针对用户的需求应坚持三个方向:一是提高专业化程度,进一步细分服务市场;二是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尤其要关注汽车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三是要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并加强服务。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更贴近用户,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车型。在进行城市配送业务时,一些城市物流用车地板太高,致使货物装卸产生不便;有的城市物流配送用车,车厢很大,而核定载货量却相对比较小。因此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底地板、小车型、高载重的车辆,以及带有自装载功能的配送车辆。
目前很少有汽车生产企业根据客户的需要来为其生产特定的车辆。更多的情况是,企业把已经研制好的物流商用车,拿到市场上供用户选择,这样用户的选择余地就很小。
随着经济水平和物流业的发展,用户需要采用更先进技术的物流商用车,他希望国产物流用车能在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方面更进一步。此外,一些物流用车的服务不够便捷、灵活,商用车企业的服务能够更科学,借鉴乘用车企业的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更人性化。
第三节 物流行业成本结构分析
一、物流行业成本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
截至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0283亿元,同比增长15.4%,呈继续扩大态势。但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则由同期的18.5%降为18.2%,降低0.3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物流成本构成
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运输费用为16322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3.9%,同比增长14.8%。保管费用为10180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3.6%,同比增长19.3%。管理费用为3781亿元,同比增长8.6%。
(三)中金亿分析
保管费用同比增幅继续快于整个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平均增长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保管环节中的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信息及相关服务等现代物流业务呈加快发展态势。其中,配送费用457亿元,同比增长36.7%,占保管费用的比重为4.5%;流通加工费用1970亿元,同比增长28.7%,占保管费用的比重为19.4%;包装费用435亿元,同比增长37.3%,占保管费用的比重为4.3%;信息及相关服务费用34亿元,同比增长34.2%,占保管费用的比重为0.3%。
二、物流企业成本
中国物流业快速增长的需求也带动整个行业从传统的单一运输、仓储方式向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迈进。物流公司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解决方案、资源整合和实体运作,而且将服务向客户的上、下游延伸,成为客户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大大地节约客户的时间和成本。
例如,国内某一知名服装企业过去从生产到进入销售门店的周期约为80-120天,而实施某物流集团的供应链管理后,最大限度地简化中间环节和流程,将这一周期缩短在14天以内,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节 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物流行业运行周期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跨国企业正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物流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另一方面,国内公司也面临着降低成本和更加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而增加物流及供应链外包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我国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价值将达到67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市场。因此从事物流以及供应链业务的公司市场前景广阔。
如中储股份,虽然目前从事的业务还处于物流行业的中低端,但依托大股东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的强大实力,今后成为中国物流业巨头也不会出人意料。公司分别收购北京中储物流网络公司75%的股权及上海中储物流有限公司80%股权,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北京、上海地区物流市场占有率。另外,公司还投资兴建上海机场物流设施、上海吴淞物流基地以及南京现代物流中心和新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努力打造国内最大物流网络。长江投资投建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和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城市配送物流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上海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陆上货运交易、信息发布中心和陆上货运公共配送中心。
物流行业的前景在于创新和突破,银行授信要更多的从这个方面去把握,留意现有物流上市公司业务转型的新动向。
二、物流细分行业发展趋势
物流管理可能仅仅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但是现代的物流管理实际上已经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即供应链管理。单一分散的物流服务早已不是市场“宠儿”,一体化、专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市场需求形态,催生全程控制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现代物流业的崛起,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通过社会分工,部分业务外包,集中发展自己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
比如,怡亚通公司已与多家国内、国际知名的公司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包括GE、飞利浦、思科、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及中国财险、清华同方、海尔、TCL等中国大型企业。比如,飞利浦的液晶显示器、小家电、灯具等相关产品从其位于国内的上游OEM厂出厂之后,怡亚通就开始接过原本属于飞利浦自身运作的环节:将其产品出口到国内的保税物流中心或园区,怡亚通负责保税区仓储管理,再由怡亚通做分销执行,由怡亚通将相关产品布局到飞利浦代理商、终端客户最近的区域,再由分销客户向怡亚通提货,完成销售。
三、上海市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并把物流业列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发改委多年来大力支持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上海实现服务业年增加值5205.4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市GDP的50.6%,已连续7年超过50%。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338.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3%,港口货物吞吐量5.4亿吨,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172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三位,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其中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216.48万吨,跃居世界第6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从国际看,现代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升级带动作用增强。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主体由原来的制造业逐步转移到服务业,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促进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又占第三产业的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又反过来渗透到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内涵提升和结构升级。
从国内看,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已成为主要任务。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阐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第三方物流、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体系等内容。2007年国务院7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大力发展包括现代物流业在内的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各省市都十分重视物流业发展,把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来抓,非常值得上海借鉴。
从上海看,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物流业提供发展空间。上海工业已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2万亿元,产业基地和工业区建设为以物流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到2012年服务业比重达到55%的目标,通过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新领域,为上海服务业的比重提升贡献2个百分点左右。为此,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实施方案》,发展总承包总集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研发与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专业售后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争取在总集成总承包、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4个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典型企业和示范项目。
基于以上方面考虑,上海正大力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总体目标:到2010年,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初步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O%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3%;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05年15.5%的基础上下降1-2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践探索
1、制造业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业务流程再造加快。制造以生产为导向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如宝钢集团首创“整船订货、分段交货”的船板配送模式,通过上下游供应链协同,优化钢材库存水平,减少备货提前期。物流资源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如华谊集团优先发展化工物流,对焦化、吴泾化工厂、三爱富、氯碱等各单位的铁路、码头、仓库、运输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制造过程的非核心业务由自营转向外包。如电气集团所属标五高强度紧固件公司将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紧固件制造工序外包,并与200余家供货商合作提供组合式供应链服务。
2、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提高,为制造业创造新的价值。上海已有A级物流企业35家,其中4A级及以上15家。在采购环节方面,如安吉天地物流在汉堡建设的欧洲物流基地成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的欧洲采购物流中心,以阿德莱德为中心的澳洲物流基地也已启动运营。在生产环节方面,如大众国际仓储物流开发出供应商库存管理系统,零部件配送时间由按分计算变为按秒计算;东昌西泰克运用信息技术,为大型制造企业提供间接物料的一体化管理服务,推进制造企业的精益化生产。在销售环节方面,如北芳物流通过专业化服务,为庄臣(中国)公司等降低20%的销售物流成本;华谊天原物流为拜耳公司提供PC产品掺混、气流输送、包装和仓储配送一体化服务。
3、专业化物流向产业基地发展,配套服务功能增强。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如上海化工区引进专业化物流企业,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构建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协调的物流体系;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入驻包括辛克、金鹰国际、德迅、利丰等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在内的579家企业。业务公开招标市场逐步形成。如上海化工区内的制造企业已实现每项物流业务均向全球公开招标。物流服务信息实现集成。如国际汽车城依托专业信息平台,将汽车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联系起来,形成完整供应链。
4、工业区物流依托信息平台建设,降低制造业成本。控制制造业进出口物流成本。上海电子口岸平台的信息网络已覆盖重点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涉及近500家制造企业,涵盖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行业,贯穿交易、监管、物流、支付等环节,降低20%-30%的进出口物流成本。实现跨区域的物资调拨。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物流信息平台联网运作,平均每天通过平台的调拨货物额超过1000万美元。开发公共的供应商库存管理系统(VMI)。为加工制造企业及下游生产资料供应商提供库存管理服务,如英业达公司使用VMI系统后,供需双方销售额增加30%以上,中心厂减少90%的库存,供应商产品到货率由80%提升到95%以上。
(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做法
按照“规划先行、支持重点、提高起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上海重点推进设施、信息、政策平台建设,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共同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营造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外部环境。
1、加强规划引导,抓制造业物流载体建设。制定上海物流“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建设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综合四个物流园区和汽车、化工、装备、钢铁四个专业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制造业物流,以社会化的物流服务降低成本,以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升能级,以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2、加强供需对接,抓制造业物流市场培育。先后召开上海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会议和“创新合作与物流发展”会议,明确上海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20家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签约,物流服务合同总计金额超过20亿元,有效地引导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扩大物流服务外包。
3、加强标准制定,抓制造业物流标准应用。结合我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推进上海物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家标准研制,如安吉天地物流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地方标准制定,将于10月1日实施。启动修订《上海市工业区建设管理规范》,增加工业园区物流管理和服务标准内容等。
4、加强产学研合作,抓制造业物流人才培养。以复旦大学为试点成立上海物流研究院,加强与世界知名物流企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如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成立中美物流研究院;上海海事大学与世界海事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合作培养物流研究生等。行业协会以各种方式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至2006年底上海已有3882人取得物流师资质。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上海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也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行业的物流需求未能全部释放;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装备技术有待改进,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既精通物流运作又懂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中高级人才仍显不足。下一步,上海将聚焦六大支柱产业,强化为大型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大型制造企业配套的物流服务能力,重点发展以综合物流服务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基地,以循环经济为标志的行业物流,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企业物流,以辐射能力为标志的区域物流,进而提升上海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1、推进产业基地与物流基地的协同发展。一是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四大物流园区的服务功能,加快四大专业物流基地及长兴船舶物流基地建设,在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区逐步建立区域节点,形成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功能完备的制造业物流网络。二是加快物流基地建设。集聚一批精通行业业务、提供物流综合解决方案的专业物流龙头企业。国际汽车城加快国际零部件采购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汽车零部件采购、配送以及整车物流业务。化工区加快集聚专业物流企业,延伸化工产品的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增值服务。临港装备业基地加快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吸引知名物流企业入驻,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钢铁基地大力发展钢铁服务业,促进物流基地与罗泾散货码头和宝钢物流配送中心的协同发展。
2、推进行业物流的创新发展。一是创新行业物流管理模式。钢铁业重点发展以加工配送中心为主的钢材物流;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以空运为主的国际物流;装备、船舶业重点发展与进厂物流相关的采购和配套服务共性网络平台。二是推动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和安全物流发展。构建行业闭环供应链,加快化工、电子等行业的安全物流和绿色物流发展,促进钢铁、汽车等行业的逆向物流发展。
3、推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发展。一是加快推动EDI、WMS、GPS等成熟技术在企业广泛应用。支持电子标签(RFID)等新兴技术在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保税车辆和集装箱、托盘管理等方面率先推广应用。二是加快建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产业基地、工业区以及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基地资源,建设一体化、一站式的行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如物流资源交易中心、化学工业区化工品电子交易平台、宝山国际钢铁物流商务中心等,不仅提供仓储、运输、采购、流通加工、配送、货代等基本物流服务,而且提供金融、咨询、策划、电子商务等高端物流服务。
4、推进物流市场的培育发展。一是推进制造业物流外包。推动船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自营物流为主的企业物流外包,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产业等行业的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二是培育制造业物流市场主体。鼓励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强、服务水平高、与产业配套紧密的制造物流企业。支持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实力较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建立国内外物流渠道,形成国际化、网络化物流企业。培育一批为石化、汽车、医药、电子、食品等行业提供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认定一批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物流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5、推进长三角制造业物流的联动发展。加快长三角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口岸通关便利化,构建物流园区、工业区等物流信息联网,实现海港、陆港、空港物流信息共享。加强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安全管理联动。根据《苏浙沪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联控协议》,推进危险化学品物流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救援两个联动;创立统一规范标准,统一标识路牌、统一驾押培训、统一自救应急;实现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监督、管理、预警、预防统一。
6、营造良好的制造业物流发展环境。一是启动制造业物流“双高人才”培训工程。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制造业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二是完善制造业物流的政策软环境。根据《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支持涉及城市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和医药安全的危化、冷链和医药物流项目,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和区域物流合作项目。加快落实技术创新专项政策,发挥上海支持自主品牌的专项资金作用。
资讯排行
- 科技创新·智能制造,2023上海快递物流展您不可错过!
- 超800家展商,40000+采购商齐聚上海,国际生物发酵展您不可错过!
- 科技创新·智能制造,2023上海快递物流展您不可错过!
- 展位已售90%2023上海国际快递物流产业博览会欢迎您莅临
- 全国:为货主找车,为车主找货!15925207918
- 上海快递物流展“剧透”抢先看,7月5日齐聚申城
- 2023上海国际快递物流产业博览会
- 2023上海国际电商物流包装产业展览会相约上海
- 重磅!2023中国北方国际新餐饮博览会6月9日亮相泉城济南!
- 2023中国(青岛)国际进口产业博览会将于6月30-7月2日在青岛举办!
- 2023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物流节暨国际物流展
- 湖南建首条六车道高速公路长湘高速
- 拉日铁路进入建设高潮
- 兰州铁路暑运结束 旅客发送量逾604万人
- 温州淮安航班开通 每周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