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交通物流网ChinaTLN.com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巴曙松:不平衡增长格局为何还会持续
相关专题: 专家观点 发布时间:2009-12-09
资讯导读:巴曙松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一直呼吁了很多年,大家都强调,要积极推动从当前过分依靠

巴曙松

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一直呼吁了很多年,大家都强调,要积极推动从当前过分依靠外需为主导,转向内需主导,在内需中,也是要更多扩大消费。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方面的进展一直不大呢?

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确实蕴含着很多内在的运行风险,但是如果一直推动转型而一直进展不明显,可能就需要来找找支持这种增长格局背后的宏观和微观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了。

外贸企业缺少转型动力

转型的微观主体是企业,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看看企业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特别是一些外贸行业的企业。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尽管2008年底以来,不少外贸企业遇到很大挑战,但是这些企业中的很大部分,还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继续从事外贸业务,较少的企业愿意向内需转型,近期推出的一系列降低出口退税等措施,尽管不能直接促使其扩大国际市场,但是有助于其在艰难的市场条件下获得生存。不过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许多退税带来的好处直接通过降价等形式被外资获得了。

那么,为什么企业还是要继续从事外贸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企业不从外贸生产为主,转向为内需生产呢?目前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支持出口的信用和金融体系等较为完善,企业出口虽然盈利水平不是很高,但十分稳定,收款较为顺畅,总体上可预期,使得这些外贸企业可以较好地安排整个企业的现金流;尽管国内市场增长较快,但是常常是半年一年收不回款,市场不规范运作较多,导致企业的隐性成本较高。

2。目前加工贸易是中国外贸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并不需要有品牌等东西,要让这些企业把大量的出口生产能力转向内贸,则需要重新建立品牌,拓展国内的销售渠道等,同时,目前国内品牌的保护和一系列扶持政策还有待改善提高。

3。从出口转向内需,往往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大的调整,例如,原来一家生产蜡烛的企业生产一根特定型号的蜡烛,欧美市场可以卖到几美元,但是在中国内地目前还缺少这样一个市场。

地方政府的GDP考核压力

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需要增加储蓄并且减少消费,与此相对应,要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增加消费、降低储蓄率,同时,对原来为出口而形成的过剩产能进行压缩和调整。

实际上,对于这个格局,地方政府应当说是越来越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在现实的GDP考核压力下,尽管中央反复要求在应对危机中要有保有压,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基本上是保的多、压的少,因为主动压缩自身所在地区的产能,会在短期内对当前的GDP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不平衡增长的惯性

中国经济从2008年底触底复苏,很多海外研究机构发现,他们在2008年所进行的关于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的预测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不得不在年中大幅上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这些机构之所以预测错误,有以下主要原因:首先是高估了外贸回落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而实际上中国当前这种特定的外贸结构有助于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其次,这些海外研究机构普遍忽视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而无论是推进城市化,还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很大的空间,成为应对危机很重要的推动力;另外,在危机逐步稳定下来后,中国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以及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在促进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正从纺织品等产业转移到汽车等新的产业中。

因此,尽管现在出口增长格局和投资带动格局受到很多质疑,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出口增长快、投资增长快,很可能在现有状况下出口是有其必然的发展空间的。对于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来说,有国际资本流入,有廉价劳动力,就有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的空间。有这个加工贸易增长空间,就有贸易顺差,因为加工贸易的贸易形式决定了有贸易顺差。这个因素目前看来,尽管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受到一些冲击,但似乎还没有出现十分显著的改变。

那么,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什么时候会完全没有空间呢?应当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区域发展相对较为均衡时,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转移接近尾声、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时。在此之前,沿着原来的增长格局发展的惯性依然会十分强大,尽管这种增长格局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这一次应对危机之后,投资快速增长、出口保持顺差、消费占比不高的不平衡增长格局还会延续,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转移逐步接近尾声,中国企业推动转型的压力会更大。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锦程物流网  
本文标签: 巴曙松 经济 贸易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