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交通物流网ChinaTLN.com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我国造船业形势严峻 较国外仍有很大差距
相关专题: 评论观点 发布时间:2012-09-03
资讯导读: 对于几乎全部的中国船舶企业而言,2012年注定都是艰难的一年。虽然早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威力初步显现时,造船行业就已经做好

对于几乎全部的中国船舶企业而言,2012年注定都是艰难的一年。虽然早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威力”初步显现时,造船行业就已经做好了在3年后迎来最艰难时刻的心理准备,可当2012年真的来临时,这个行业似乎仍然感受到了难以承受之重。 虽然船舶工业的低谷是全球性的,可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形势却又似乎格外严峻。产能过剩、融资不畅,更重要的是中国船舶工业虽贵为世界第一,但在高端船舶研发和制造方面、在利润空间更加客观的海工装备制造方面,与世界造船强国日本和韩国还有较大差距。 逆境中发力,这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必须选择,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事实上,它们已经在做。 迎来艰难时世 “一般来说,造船企业从承接订单到最终交付需要大约2年至3年的时间,目前造船企业手中的订单多为2010年或者2011年交付。所以,随着前几年承接的订单陆续完工交付以及新船订单需求不足,船舶工业最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三年前,原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梁志勇就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明了他的判断。三年后,中国船舶工业的艰难时世如约而至。 谈及订单,尤其是新承接订单数量,几乎所有的造船厂都讳莫如深。 “现在行业内全国的形势都很惨淡,我们谈起来也很为难,说得太好或者太不好,都不合适。”一家大型国有造船企业负责人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如此表示。 实际上,该企业在行业内已经算情形较好的一类,但企业内部的纠结心态依然非常明显。而记者从另一知情人士那里获悉,该企业2012年新承接订单数量依然为“0”。 8月10日,扬子江船业公布第二季度业绩,净利润跌8.9%至8.781亿元,低于去年的9.639亿元,营收较去年的35亿元增加13%,至39亿元。与此同时,撤单情形严重,该公司表示,因客户没有付款,第二财季取消了8份造船合同。 中船重工旗下的船舶制造企业中国重工的业绩同样惨淡。其一季报与惨淡的2011年年报相比,业绩呈现加速下滑的态势。 一季报显示,中国重工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3.24亿元,同比减少1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9亿元,同比下降27.3%。 中船集团旗下的中国船舶实现营业收入62.38亿元,同比下降7.8%,环比下降2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亿元,同比下降62.7%,环比下降36.6%。公司季度净利润加速下滑,且创三年新低。 事实上,以上几家企业,已经算是行业内极具实力的“大鳄级选手”。如果看全国船舶工业的总体形势,则更加严峻。 7月27日,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发布《2012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1~6月份,全国造船完工3220万载重吨,仅同比增长4.2%。承接新船订单107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0.3%。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2587亿载重吨,同比下降30.7%,比2011年底下降16%。 与此同时,船舶出口同比下降。1~6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2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承接出口船订单79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3%;6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0729亿载重吨,同比下降30.8%。 来自英国船运经纪机构克拉克松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中国造船厂仅拿到182艘船的订单,而去年为561艘,顶峰时为2007年的2036艘。从吨位上看,中国造船厂今年1至6月确保的订单为300万修正总吨,2007年的峰值为3254万修正总吨。克拉克松的数据还表明,去年180家造船厂中有46家没有出产1艘船。 辉煌中藏隐忧 虽然中国船舶工业情形难言乐观,不过,就市场份额而言,成绩还算不错。世界船市低迷的时期,我国仍能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 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上半年中国船舶工业造船完工、新接订单、手持船舶订单(6月底)三大指标按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0.7%、40.8%和42.3%;按修正总吨计算三大指标占比都超过35%。 事实上,从三大关键指标来衡量,中国船舶工业早已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全面超过韩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11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继续居全球首位。这是一份举世瞩目的荣耀。 然而,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渐现象,辉煌之中的隐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产能严重过剩则是首要问题。 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亚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中国船舶工业的产能输出与配比存在较大问题。“2005-2010年期间,船市非常好的时候,江浙一带就出现很多民营船厂,但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遇到危机的时候有一些就会遭遇破产。”, 再以大连为例,有数据显示仅大连就有两百多家“要加强引导,需要地方政府来进行合理的调控或是限制。”张亚表示。 的确如此,有业内人士估计,中国造船能力一半是过剩,未来两年,可能有30%至50%造船厂倒闭。 “目前能生存下来的、或者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也就是大的国企或管理先进的民营企业。”张亚表示。 但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述,即便是这些日子相对好过的大企业,也并不是高枕无忧。 “在高端船舶研发和制造方面、在利润空间更加可观的海工装备制造方面,与世界造船强国日本和韩国还有较大差距。”张亚以海工产品为例指出,因为海工装备是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因此不少企业一窝蜂地向这个领域转型。但与此同时,客观来说,我们还没有抓住最核心的技术。“每个船厂涉及最多的就是建造。我们在结构建造部分没有问题,但技术核心却不仅仅在结构建造方面。” 其实,除了产品层面的问题,在张亚看来,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部署角度来看,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也存在问题。 2006年出台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将重点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区域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 但张亚指出,这三大基地从定位与发展上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其差异定位从宏观调控方面就不明确。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大家都看到了海工产品利润相对比较高,因此全国的大船厂都向这个方向转,并没有详细的统筹规划。 “今年船舶工业也算跌入谷底了,但是过两年还是会好起来的。在这期间,企业也要好好想想在技术、研发、人才上的储备,想想企业在产品这块能不能出现一些转型。”张亚从一个行业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来源:中国物通网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