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交通物流网ChinaTLN.com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自主品牌车企烦恼,产能过剩加剧,利润占比低
相关专题: 物流学院 发布时间:2013-06-08
资讯导读: 日前,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一组数据引起了汽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产业蓝皮书》指出,我国车企利润中,合资车企所占比例高达95%,自主品牌利润仅为5%。如果按照95%利润被合资品牌拿走来计算,而乘用车中整体市场份额中,自主品牌占据40%多。这也就意味着,占据市场六成的合资品牌拿走了95%的利润,而占据市场四成多的自主品牌,整体利润才有5%。

日前,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一组数据引起了汽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产业蓝皮书》指出,我国车企利润中,合资车企所占比例高达95%,自主品牌利润仅为5%。如果按照95%利润被合资品牌拿走来计算,而乘用车中整体市场份额中,自主品牌占据40%多。这也就意味着,占据市场六成的合资品牌拿走了95%的利润,而占据市场四成多的自主品牌,整体利润才有5%。

和自主品牌车企利润率占比低相对应的是产能利用率“成绩”也不怎么理想,据银河证券日前发布的一组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国内自主车企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平均仅为58%,而合资公司产能利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着平均90%的高水准。

随着合资品牌推出越来越多的小排量车型,自主品牌的传统市场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自主品牌的发展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

自主品牌利润占比低

产业蓝皮书分析称,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主研发汽车自动变速器,但关键技术仍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跨国公司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的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90%。

从中外车价的悬殊对比,也可以看出跨国品牌在市场中的绝对话语权。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主要处于组装环节和零部件制造环节,缺乏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即便在合资车企的背后,其关键零部件依旧由外方牢牢掌控。

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已成为最难以割舍,但同时也是最让本土汽车人纠结的产物。一方面,与跨国车企的合资合作推动了本土汽车生产的变革,中方学到了管理经验,培育了专业人才;但另一方面,合资企业也在无情地吞噬中国市场的份额和利润。

自主品牌产能利用率下滑 产能过剩

数据显示,4月,乘用车产销比上月回落,比上年同期增速仍在10%以上,整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却下降明显。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57.12万辆,比上月下降17%,比上年同期增长9.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9.6%,比上月下降3.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1-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248.43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6.3%,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0.1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4%,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比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

银河证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国内自主车企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平均仅为58%,“低于安全水平”。相比之下,产能扩建一向谨慎的合资公司产能利用率虽然下降,但依然保持着平均90%的高水准。

自主品牌车企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2010年,在政策的推动下,车市一片大好,很多自主品牌的企业加大扩能改造,短短两三年时间,自主品牌汽车的产能就从近600万辆提升到1024万辆。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销量数据显示,2012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49万辆,但对比1024万辆的产能规模,自主品牌企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70%。

汽车专家贾新光表示,受多重因素制约,汽车业已经开始“量涨价跌”,利润自然下降。这也是自主品牌必须跨越的难关。而随着合资品牌推出越来越多的小排量车型,自主品牌的传统市场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来源:中国物讯网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